当前位置:首页 > 节气知识
「转载」比英国巨石阵还早的山西陶寺古观象台

英国巨石阵是用来观测日出确定天象的

英国巨石阵早就听说过,但究竟是干嘛的一直没注意,以为大概就是古人祭祀用的吧?也有人说是外星人立的。

据说其实那是个古代的天象观测台,而且中国近年也出土了一个几乎一样的古观象台,位于山西襄汾县的陶寺古城,而且比英国这个世界最早的巨石阵古观象台还早500年,距今已经4000多年,是当今世界上最早的观象台。

古人的设计非常巧妙,我们知道,每天早上太阳在地平线升起的位置都不同,它有规律地随着春夏秋冬在东方地平线上移动、循环。冬至是全年白天最短的一天,这一天日出点最靠北,之后渐向南移,到夏至,是全年白天最长的一天,日出点移到最靠南,然后再往回返。而春分、秋分是全年昼夜等长的一天,这两天的日出点是重合的,处于南北两端之间。

山西陶寺古观象台

观象台的巨柱排列成一道弧线,人只要站在某个固定的观测点上,就能在每年的春分、秋分、冬至、夏至等节令时,分别通过不同的两个立柱间的缝隙看到这一天日出的第一缕阳光,早一天晚一天都看不到,而且全年只有那特定的十几天,能分别从各个特定的柱缝看到日出,这个设计思想非常不得了。

中国古人那时候还没有文字,更没有历书,用这个办法就能清楚地确定每年四季的划分,以及更细分的节气,以利于农民的耕种收获,比如哪天种谷,哪天种黍,哪天种豆,哪天种麦,这是很严密的,早了晚了都不行。巫师只要看到太阳从哪个缝里出现,就知道现在该种什么了。

有一个疑惑就是,这种靠观测日出来确定时历的方法,如果遇到阴天,见不到日出该怎么办?不知古人有何解法。

中国这个观象台跟英国那个不同,英国是巨石柱,今天还立在那儿,天文考古学家一望便知是干什么用的。而中国这个柱子已经不存在了,那么考古学家是怎么知道这儿本来应该有柱子呢?又是怎么知道这就是个观象台呢?怎么找到那个神秘的观测点呢?这个过程简直就像侦探探案一样神秘有趣。

陶寺位于传说中的尧都信阳,刚开始考古学家何弩发掘陶寺遗址时,发现了三层圆形夯土台,很像天坛的圜丘,他想既然是都城,按理应该有祭天的建筑,所以认为这是祭天台。但进一步发掘发现外圈还有13个长方形夯土基座,围成弧线,这是干什么用的呢?

考古学家何弩

何弩忽然想起来一年前自己的同学,正在搞天文考古的学者武家壁曾说,陶寺如果是传说中的尧都,应该有个天文观象台,因为《尧典》中一半以上都是天文知识,请何弩在发掘时注意找一找。但武家壁也不知道古观象台应该是什么样儿。

现在何弩忽发灵感,这是不是吴家壁说的观象台呢?这些长方形基座上面是不是应该有立柱,恰似英国巨石阵的天象观测柱。在这些已经不存在的13根立柱之间有12个缝隙,是不是恰好对应12个月呢?

他把图纸寄给何家壁,何说这很可能正是观象台,你实际观测一下看看。于是,何弩在基座上建起模拟立柱,但在小暑那天并未观测到日出,失败了。

吴家壁又给何弩计算了一个观测点,在那里观测最重要的冬至。结果那天的日出并未如约出现在第一道缝隙,而是在第二道缝,而且还偏了许多。又失败了。

到大寒那天再观测,果然在第3道缝看到了清晰的日出。

后来何弩在与中国 社会 科学院自然科学史研究所交流时,把这些结果告诉了他们,天文学家们大感兴趣,他们告诉何弩:你们之所以总是发生偏离,其实是正常的。因为这是四千年前的观象台,那个时候的天象跟现在不一样,原因是太阳黄道和地球赤道的交角在缓慢地变动,导致太阳每天升起的位置也跟现在不同,四千年的冬至、夏至时的阳光应该恰好从这些缝隙中穿进来。

但接下来的观测仍然无法令人满意,换了几个观测点都不行。科学史所的天文学家告诉何弩,只能有一个观测点,不能有好几个。于是他们按照四千年前的天象,重新计算了一个新的观测点。何弩又整整观测了一年,果然大为成功,冬至、夏至、春分、秋分这四个节气,日出阳光准确地穿过相应的立柱缝隙到达观测点。证明这真是古代观象台。

更为令人惊异的是,当何弩把所有的后代土层全部清理干净,露出四千年前的夯土时,天文学家通过计算最后选定的那个观测点,果然准确落在古人当年的圆形观测基座中心!误差只有4厘米,比观测者的双脚长短还要小得多。也就是说,天文学家计算出的观测点,恰好就是古人当年所站的那个位置!何弩不禁惊叹,古人怎么会计算得那么准呢?怎么那么科学呢?

这12个缝隙中,第2道缝对应冬至,第7道缝对应春分和秋分,第12道缝对应夏至。来回循环一年,总***可对应20个节气。于是问题出来了,除了冬至、夏至、春分、秋分这四个节气与缝隙精确吻合之外,其它的缝隙跟现代的24节气哪个都对不上,这是为什么呢?何弩仍然百思不得其解。

最终天文学家经过反复研究告诉他,现在我们所用的这个24节气是汉代才确定的。而四千年前,是另一套历法在指导着人们的农耕。也就是说,四千年的那套节气是后来24节气的源头。经过两千年的演变才最终确定下来。

只有冬至、夏至、春分、秋分这四个节气阳光才准确穿过柱缝,说明只有这四个才是真正的天文节气,它只取决于日地运行规律,所以古今都一样。其它所谓节气全是人为制定的,是根据当时具体的农耕需要来划分的,也许除了农耕,还有生活或祭祀的需求。所以既可以像尧帝时代那样总***只设20个节气,也可以像后来那样设24个节气。

陶寺观象台的发现意义极为重大。我们知道,中国的信史只能上溯到殷商,这是因为有甲骨文出土。再往前的夏代目前还只是个传说中的朝代,至于更早的尧、舜、禹,就更是传说了, 历史 上有没有这几位先王都很难说。

传说尧帝的都城在平阳,即今天的临汾市西南,而陶寺所在的襄汾县正处在此处。现在陶寺发现古观象台证实了《尚书·尧典》上所说的“历象日月星辰,敬授人时”确有其事,也就是说,尧帝的都城是真实存在的,如此,中国 历史 的可靠性再往前推几百年也就有了希望。

还有一点,在那样的远古,中国和英国不可能有什么来往,应该是各自独立发明了观像台,但最终的原理和形制几乎完全一样,想想真是令人匪夷所思!真理只有一个,无论谁发现了它,按这个原理做出的创造,结果都是一样的。看起来只有科学才是真正放之四海而皆准的,其它的什么“放之四海而皆准”都是扯。